姜以琳,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系专业股票配资平台,现为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
【正文】
一、问题意识“中国精英家庭怎样培养下一代精英?”这个话题长期停留在碎片化经验与情绪宣泄层面,既缺少系统调查,也缺少可验证的解释框架。社会学者姜以琳用七年时间,在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跟踪 25 名出身“全国收入前 10%”家庭的 90 后,写成《学神》,并以之作获美国社会学协会 2023 年“皮埃尔·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最佳图书奖”,成为该奖首位非美籍得主。该书以田野笔记、访谈、问卷及档案材料 120 万字为基底,首次把“中国精英再生产”的全流程摆到桌面上。
二、核心发现:校园地位四阶梯顶级高中内部自发形成一个“成绩—轻松度”双重坐标系,学生被划为四档:
1、学神:高分且毫不费力,享受校方、教师、家长的无限资源倾斜。
2、学霸:高分但极为刻苦,被视作“努力机器”。
3、学渣:分数低却刻意表现轻松,以“我不在乎”掩饰“我追不上”。
4、学弱:分数低且公开吃力,处于鄙视链最底端。四档人数呈“哑铃型”:学神、学弱最少,学霸多于二者之和,学渣最多。地位不仅决定座位、竞赛名额、出国推荐信,也决定朋友圈、恋爱机会乃至食堂排队时的先后。
三、家庭:决定牌局的三重资本作者把精英教育比作一场纸牌游戏。户口、学区房、重点初中让富裕家庭天然摸到“好牌”,但真正的胜负手是家长如何调度三类资本:
1、经济资本:国际夏校、SAT 集训、冰球特长营动辄十万级花费;
2、社会资本:校友网络、大学教授、投行合伙人皆可在一通电话内“定向爆破”;
3、文化资本:家长自身就是“高考赢家”,对考试逻辑、招生风向、评价体系熟到骨子里。案例——• 诗颖母亲刘太太是清华中文系教授。女儿自主招生失利后,刘太太亲自改写作文框架,并直接约见招生组长,次年诗颖以全省前0.01%成绩进入清华“姚班”。• 罗伯特父亲郭先生自知孩子难复制自己的高考神话,初二起带他参加 Model UN、机器人赛,曲线锁定美本前二十。多数学生把最终录取视为“个人奋斗”,直到访谈时才发现父母“隐形参谋”的深度。
四、学校与教师:两条赛道的枢纽北京顶级高中普遍并行“高考+出国”双通道,教师角色随之分化:
1、高考赛道:班主任像项目经理,列出“三好学生、省级竞赛、清华冬令营”加分清单,考前 6 个月亲自押题、改卷、面批。
2、出国赛道:教师掌握 GPA、推荐信、年级排名三大命门,学校甚至聘来常春藤前招生官坐镇,学生从高一就把 AP、IB、SAT II 排进课表。教师也是地位博弈的裁判:谁能进“清北冲刺小班”、谁能拿到校长实名推荐,往往取决于一次期中考试 3 分之差。
五、学生策略:不同牌面的打法
学神阿什利SAT2230,放弃CMU 计算机而选剑桥经济,理由是“排名更高、校园更美、我配得上更轻松的生活”。
学霸德宏从高一下学期起取消所有漫画时间,连课间 10 分钟都改成“俯卧撑+单词闪卡”,理由是“我不拼,就会被学神甩到看不见”。
学渣群体采用“天鹅策略”:表面云淡风轻,深夜刷题到两点,朋友圈发的却是“刚打完游戏”。
学弱则陷入“越努力越被嘲笑”的悖论,多数人选择转战艺考、出国预科或 Gap Year,试图重启游戏。
六、结果:全球精英链七年后,25 人全部进入世界前 50 大学,毕业三年后 22 人年薪位于全球同龄前 5%。阿什利在剑桥毕业即入职全球最大大宗商品集团,一年后跳至日企新加坡分部,年薪 50 万美元;柳向祖 24 岁读博期间已靠咨询副业跻身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前 10%。他们共同构成了“全球化 3.0”时代的中国面孔。
七、普通家庭的突围建议姜以琳提醒:牌局不平等,但打法可以创新。
1、识别“免费高价值”资源:图书馆原版书、MOOC公开课、公益国际竞赛、校友返校分享。
2、家长角色转型:从“督学”变为“项目协调人”,帮助孩子做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与信息筛选。
3、重新定义“精英”:把品格、责任感、抗挫力纳入培养目标,而非单一追逐分数。罗翔曾调侃:“乡下人进城不懂红绿灯,城里人下乡也分不清麦子和稻谷。”城乡、阶层之间真正的壁垒是信息差与认知框架。打破框架,普通家庭的孩子仍有机会在下一轮牌局中逆袭。
结语《学神》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复制成功”的捷径,而在于把精英再生产的隐秘机制摊在阳光下:家庭资本如何与学校权力合谋,学生怎样在地位赛道上各显神通,以及看似公平的考试背后那条由户口、学区房、课外班、推荐信串起的“暗线”。看见系统,才能谈论改变系统;理解精英如何炼成,才能回答“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教育”。
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