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于9月23日至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展示推介68所高校精心遴选的580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42所,占六成多;按地域分布来看,上海地区高校21所,国内其他省市高校47所。
展区内,诸多技术实现0-1的重大突破,原创成果闪亮现场。
上海大学张齐贤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基导热膜及导热索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航天碳基热控材料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我国航天热管理系统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该材料不仅应用于多颗卫星,还显著提升了航天器的热管理水平,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5G通信基站、光电集成封装等民用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兰州大学的展台上,一个注明“宇宙射线缪子穿越”的小屋格外引人注目。进入小屋后,阵阵水汽袭来。抬头一看,无数的红色射线扑面而来。据介绍,这是模拟宇宙射线缪子的穿越效果,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城墙、麦积山石窟等大型文物内部结构探测。
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台前,一台监测设备“紧盯”高速旋转的航空发动机。这套“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由上海交大欧阳华教授团队研发。随着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流动稳定性是制约国产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难题。这款诊断系统可实现对复杂系统关键现象的多维度、全过程观测与诊断,目前已先后在航发商发与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的两个型号台架完成验证,展现出良好的工程适用性与推广前景。
南京大学的“Tri-BioBoost生物集成处理包”也包含了大量颠覆性技术,其中,BARMS技术颠覆传统活性污泥法,以特殊载体结合微生物调控菌群,使系统以长世代周期微生物为主,可使得剩余污泥量减少30%-50%,CO₂排放降低20%以上;加入的脱氮强化剂含有特异性生物酶,碳排放可以减少95%以上;微生物调理脱水技术借专有菌种破坏污泥结构,可实现深度脱水。这些颠覆性技术可显著降低全国市政污水处理厂的综合运营成本。
把氢能直接“变”成电能,还达到了零排放、高效率,这听起来像科幻故事里的“魔法”,却已被上海理工大学江小辉教授科研团队在现实中实现。这项技术的实现,依托团队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核心优势,通过优化双极板设计、升级电堆技术,将装备制造与产品设计融合,最终形成了高性能双极板及电堆制造技术,并让这项“魔法技术”走进更多产业场景。该技术的诞生,将为国产高功率燃料电池的规模化、高质量生产提供保障。
在刚刚过去的上海之夏,一个身穿交管制服的机器人亮相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路口,引发社会热议。霓虹灯下,人行横道旁,这个机器人头戴警帽、身披反光背心,用标准的手势为车流和行人发出指示。该机器人就是由上海公安交管总队、东华大学、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公安交管机器人。在东华大学展台前,挤满了观看该机器人工作的观众。
东华大学展示的公安交管机器人。摄影记者 陶磊
今年4月,上海体育大学联合百度AI共同研发了全国首个“非遗武术大模型”,该模型也亮相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现场。该大模型具备技术示范、知识问答、智能带教、动作纠错4大核心功能,能够为非遗武术爱好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实时反馈与即时指导。
非遗武术大模型。摄影记者 陶磊
今年,主办方还会组织线上线下专业观众参观高校展区,与工博会组委会办公室、长三角地区地方科技局等紧密合作配资排名第一,发布地区及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供需双向互动,促进校际合作交流。
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